白陉是太行八陉中风景最秀丽,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道。寻访八陉之旅,当从白陉开始。
太行山是我小时候最早见过的山,它在我的家乡呈东西走向,就横亘在村北的平原尽头。高中时代曾登过济源五龙口附近的谷堆山 ,去过猕猴山。10年前游览了神农山、云台山,近几年去了关山、青龙峡、青天河、万仙山。尤其是驴行关山,领略了太行的威武雄壮,大气磅礴。我对南太行情有独钟。最近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11年第5期,特别策划推出太行山专题。让我对太行又多了些理性认识。
以前去太行只是一些点,缺乏整体上的认识,国家地理介绍了太行八陉。八陉是古人穿越太行的8条古道。此8条古道将散落于太行深处的众多珍珠连成线。按此游走,既可观景,又可寻幽探古,一览太行。
八陉中的前三陉离我家乡不远。端午假期,约两友前往太行的第三陉:白陉。
白陉南起河南辉县薄壁镇南关山的紫霞关,终于山西长治的壶关。最佳看点在山西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。
车行至获嘉县下高速,转向薄壁镇。向北一路平川,山陡然而起。右行盘山而上,穿洞而出,有宝泉水库。尔后盘山而下,见磨河峡谷碧水环山,砂岩峭壁林立。寻一处停车点,找一处观景地。太行的雄壮扑面而来,障石岩地貌展现无遗,人车皆在绝壁上行进。
下图为南关山通向山西陵川建在峭壁上的路和峡谷
下到山底,是辉县的平甸村。四面皆山的小村,一派江南风光,游人如织。山峦、田野、枯树、老房、湖水组成的画面,让我们流连忘返。
白陉的起始点在哪里?恐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。古书云:古白陉之孟门隘口,两山耸峙,宽仅2米,当地人称“没牙豁”,乃晋豫交通要冲,因此地遍山紫色霞石,又称“紫霞关”。孟门、紫霞关皆为古地名,现无人标识,盖因此地点久难寻觅。不过,自隧道而出,穿越高峰,本想已进山西之地,不想峰北的平甸仍属河南。河南、山西交界为山中平川。虽鸡犬之声相闻,然省与省仍以石堆相隔,平甸出村口和孤石村的路口,皆用石堆阻断大车通行。古关口难觅,这省与省交界的小山村村民心中的关隘仍在。两石当道,大车难进。
紫霞关就在两省交界辉县南关山一带,这确定无疑。即便是现在,这里仍是山高谷深,峭壁林立,道路修在百米崖壁之上,另所见崖壁皆紫红色,称紫霞关名实相副。有些关隘应该指的是带,而不是我们想的点。在古代关隘即为军事要地,必筑关城,屯兵把守,大多人想的关口,我们想找的起点,也是关城所在。
下 图为平甸村
平甸村的名字由来,应和山间的几块平地有关,从高处下看,是谷底的平川。下到山下,是起伏的梯田。同行的连判断:正因有这几块地,才有村落人家,为争抢土地,历史上不知道会有多少械斗。
过平甸,前行,过孤石村,不远即到双底村。白陉古道在这里保存的最为完好,由72拐和古栈道两部分构成。从村中可先到72拐处,登上72拐后,徒步古道,再回到村中。我们开车沿公路直接到了古道的入口。从村中到古道入口,要经过黑毛大峡谷,也叫十里河峡谷。此峡谷长约7里,是南太行最窄最险峻的深谷幽峡,峡谷蜿蜒曲折,峭壁耸天,上下落差最大处300余米,最窄处近数米,当地人称一线天。想必古代此峡谷定是洪水滔天,无法行船通行,古人才另辟蹊径,在他处盘山而上。古道就在峡谷的右上端,人称“悬天古道”。现在从双底村到陵川的公路从峡谷中穿出,正是因为这条公路的修建,沿用2600多年的古道,才被废用。
入口就在路旁,路旁可供停车。入口处建有仿古门洞,侧旁石壁刻有路线图和古道的简介。古道已纳入黄围山景区规划,现正在全面整修,防护栏杆已安装完毕,服务区设施具备,沿途多处建亭,72拐处的票房和管理用房已经建好。
初入古道,一条后人修建的引水渠与之平行,古道宽2米左右,坡度不大,顺山势盘旋逐高,全长5公里。行不过半,水渠就在身下山腰悬挂。
阴天,无风,无烈日,除偶见几个施工的人员外,再无他人,我等几人悠闲漫步林荫遮掩的幽幽古道。
古道还算平整,铺就古道的石材多为就地取材的石灰岩,也有少量的青石,石灰岩被踩踏摩擦呈现灰白色,青石则明光发亮。石灰岩上多处留有深深的马蹄印迹,见证着古道沧桑岁月。恍惚间,马队铃铛响起,蓄发长衫的队队商旅,从身旁无声无息走过。恍惚间,车辚辚,马萧萧,持矛拿盾,身披铠甲的征战将士,从身旁匆匆而过。
在整块岩石作为地面的地方,古人,还刻意在其上凿下道道凹槽,用来防滑。我们还特别留意,整个古道根据陡缓不同,或数十米,或3-5米就横砌一道,高出路面数十公分的石条。我们分析它至少有两个作用。其一:防水。横砌的石条把古道分出了若干个独立的小单元,部分损坏,不至于整体坍塌,高出路面的石条也可分段阻水,使雨水平缓下流,减少对路面的冲击。其二:减速。车辆通行时刻控制车速,慢慢地一点点地下行。既是上行,休息时,也可防止车辆失控,起阻挡作用。但主要作用应是防水,这点在72拐发挥到了极致。
转到山的另一面,视野霎时开阔,俯瞰山下,山如浓墨,大地如歌,景色雄奇秀丽,最打动我们心弦的还是山间的那片土地。再几步到界碑处。此界乃古河南山西界,碑是清朝时期所立。此处也是72拐的最高处。
白陉最令人称道的就是72拐。修建在两峰之间一处陡直的支沟中,为克服巨大的坡度,为了省力,古人利用支沟从上到下逐渐变宽的自然地形,修筑了迂回曲折的拐道。听说72拐,就是72道弯,我们下山时,特意数了数,不多不少就是72道。这和我几年前去的72混沟一样,就是72条沟。拐道宽度依旧2米左右,弯度随地形变化而变化。在拐道上看,其路面修建的横砌石条,更密集,1-2米左右就有一条。为防山洪,每道拐边都修有石堰,且高出路面半米左右。古道最难修建,最易损毁的也是此段,这种设计和施工,在我国堪称独一无二。
72拐落差300米左右,下行30分钟,即到晋门。白陉古道管理处的房舍刚刚落成,还没有人把守买票。
紧邻晋门,对面一处残破的房屋,吸引了我们的眼球,一位李姓老者在家。闲聊攀谈得知:1972年公路未修通以前,72拐就是当地人通行的唯一出路。告别老人,走上一条水泥小道,只有200多口人的双底村大多散布在小道两侧。
在村口张波开的农家乐小息,晚饭尚早。遂决定去山间的那块土地看看。锄禾的老农三三两两返回,我们则走进了田野,路边都是花椒树,田地种的全是玉米。土地不多,农民们精耕细作,田地拾掇得干干净净,没有一颗杂草。平平的地中一孤峰耸立,另一侧横卧一小山,一端昂首,一端俯卧,守护着这片土地。沿田间小路行,孤峰不断变幻形态,愈近弥高。路尽,闻水声,得见红豆杉峡谷的小壶口。
小壶口确像黄河壶口瀑布的微缩景观。宽阔的河床,乃一整块岩石,在此处,河水分两次下切,形成若干瀑布,最后一壶纳之。只是水量太小,废弃物也多。未能多做停留,沿大路,绕孤峰,本可到公路,由于天色已晚,不敢擅行,复原路,进田地返回。
夜间,问明了红豆杉峡谷的整体情况。我们四人穿越,老梁开车接应。第二日,不想我等进了5公里后,峡谷内崩山修路,不让通行,只得原路返回。后经陵川、晋城返程。
白陉的险关尽在平甸、双底一带。出一线天,山小矣,再前行,地势为丘陵、高地。一路无关。
评论